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怎样建?让优秀治水文化“开口讲话”
2022年1月,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部署启动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。“建设长江国家博物馆,打造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武汉先行示范区”写入2023年武汉市政府工作报告。
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成为当下热词,它将以怎样的面貌出现在人们面前?武汉的长江国家文化公园该如何建?8月26日,长江委宣传出版中心《水文化》杂志社社长、编审易文利做客江滩大讲堂第四期,作《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与治水文化》主题分享。
(资料图片)
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是呈带状分布的复合文化“大公园”
“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其实并不遥远,它并非一个完全新建的‘公园’,我们现在正身处其中。”易文利告诉江滩大讲堂的观众,大家所在的武汉江滩,正是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一部分。
长江委宣传出版中心《水文化》杂志社社长、编审易文利做客江滩大讲堂,作《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与治水文化》主题分享。记者刘斌 摄
“国家文化公园”是中国的独有创新,在世界上前所未有。新时代,我国作出建设长城、大运河、长征、黄河、长江五大国家文化公园的战略部署。中国的国家文化公园承载着中华文化的内涵,是国家的象征,具有整体性国家意义;它由具有国民高度认同、能够代表国家形象和中华民族独特精神标识、独一无二的文物和文化资源组成;此外,它还具有社会公益性,为公众提供了解、体验、感知中国历史和中华文化以及作为社会福利的游憩空间。
不同于普通意义,以个体独立存在的“公园”,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是一个国家层面、区域性建设的整体,涉及上海、江苏、浙江、安徽、江西、湖北等13个省(自治区、直辖市),呈带状连续性分布,体现不同区域的长江文化特征。而“江滩大讲堂”所在的武汉江滩则生动鲜活地体现了长江上的治水文化,是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彰显优秀治水文化有利于长江国家文化公园“走出去”
《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与治水文化》主题分享吸引观众认真聆听。记者刘斌 摄
“河流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,也是文化的承载体。”易文利说,历史上,人类就一直与洪涝、干旱灾害不懈斗争。从斗争、利用,到最后和谐相处,这一过程中产生了丰厚博大的治水文化,参与塑造了文明。古代的大禹治水和都江堰就是中华文明治水文化的典范。易文利认为,治水文化是长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,是国家意志、综合国力、治理能力、社会文化的集中体现,因此也应是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重要内容。
“武汉江滩是现代滨水文化治理的典范”,易文利说,武汉江滩承载了武汉城市发展记忆,见证了现代文明通过长江逐步发展的历史,是共抓长江大保护、“生态优先、绿色发展”的重要实践地,体现了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公园属性和人民属性。“武汉江滩不仅是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,也是重要的治水文化承载地。”
“长江上的水利工程、治水遗迹是长江文化内涵的重要载体,是标志长江文化源远流长的主要见证,应该让它们开口讲述长江悠久历史。”易文利主张,武汉应充分发挥治水文化在长江文化创造性转化、创新性发展中的作用,让优秀治水文化在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,与长江大保护、长江经济带建设实现有效对接。“彰显优秀治水文化有利于长江国家文化公园‘走出去’,发挥中华文化标识性作用,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实践中,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,展现更为独特的价值。”
(长江日报记者宋磊 杨丝涵 通讯员向丽华)
【编辑:赵可】
【来源:长江日报-长江网】
关键词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