读书 | 看懂这些手势,才不会误读文艺复兴时期绘画
《15世纪意大利的绘画与经验》
(相关资料图)
[英]迈克尔·巴克森德尔 著
王可萌 译
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
本书既是了解15世纪意大利绘画的手册,同时也是从图像风格中解读社会历史的样本。作者巴克森德尔是英国文化史家、艺术史家、艺术批评家,英国伦敦大学瓦尔堡研究院古典传统史教授,在学界被公认为“视觉文化研究”的鼻祖。
书中将意大利绘画纳入15世纪意大利的经济和商业体系中,通过梳理合同、书信、账目材料,考证了文艺复兴早期的绘画贸易,解释了当时的各种日常活动和生活习惯,例如祷告、舞蹈、测量、战争等对绘画风格的塑造。从社会史的角度叙说一幅伟大的作品是如何诞生的。从构图、设色、线绘等方面解说画家是如何作画的,提供了评价和鉴赏画作的专业话语体系,并且列举了诸多名家作品告诉读者如何解读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。
>>内文选读
如何理解文艺复兴时期绘画中人物的手势
杰纳扎诺的马里亚诺修士是位布道者。他的讲道得到了人文主义者波利齐亚诺的格外推崇。马里亚诺曾掬起热泪撒向信众。这样的出格做法当然会引来议论。我们如今也因此可以了解他的故事。但显然常见的做派还是更温和、更传统。1520年前后出版了第三版《世界的镜子》,其中提供了一个简明的英文清单,列出了表达底线:
1.讲述重要之事时,身体要站直,不要动,用手指前端指示就可以了。
2.讲述凶残或愤懑之事时,可以紧握拳头,晃动胳膊。
3.讲述任何有关上帝或者神圣之事时,可以仰视并用手指指向苍穹。
4.讲述温和、谦逊与和善之事时,把双手放在胸前。
5.讲述任何神圣之事或者论述信仰热忱之时,可以高举双手。
▲安吉利科修士的《圣母加冕》
在脑海里开列一份这样的单子,不断通过观画经验来修删增补,这是观看文艺复兴时期绘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。实际上画家和布道者要解决的问题是一致的,他们站在布道者的位置上。布道者情绪的肢体表达各具风格,而画家则是要把这种表达付诸笔端。通过观看安吉利科修士的《圣母加冕》,我们可以了解整个过程。安吉利科使用了上述第五种手势,描绘了六位布道者。他们至少是布道团中的佼佼者。这给了我们一个重要暗示:在言说神圣之事或者论述信仰热忱之时,可以高举双手。这些手势对于多样化表现一群圣徒是很有用的,正如佩鲁吉诺在西斯廷礼拜堂的湿壁画《把钥匙交给圣伯多禄》那样。在表现一群人的时候,这些手势会丰富叙事表达。
▲《把钥匙交给圣伯多禄》
这些手势都是宗教画中的。世俗画中的手势于此关系不大,但是自成体系,很难解释清楚。与信仰手势不同,没有人会用书去传授这些手势。它更加个人化,而且随潮流而变。在此举一个相关的例子,有助于解读一些杰出画作。15世纪下半叶,这个手势十分流行,表示邀请或欢迎的含义。在1493年的一套木刻作品,为研究创造了条件。雅各伯·德·塞松利斯《象棋手册》的佛罗伦萨版本中有这一木刻的插图。这本书中把中世纪社会的各阶层形象地比作各种棋子和棋盘。在这个比喻中,后侧主教的兵是一个旅店老板。识别这个身份是因为他有三个特征,其中之一就是因为他做了一个邀请的手势——“他伸出右手,做了一个邀请的手势。”右手手掌微微抬起,手指轻轻摇动。
▲1493年的一套木刻作品
受到这幅木刻插图的启发,我们不难发现,这个手势在许多画中都有体现。即便当我们已经知道这幅作品表达的是相遇,但了解这个手势仍有助于我们更清晰地解读它,因为这个手势在各种视觉情境中都会出现。波提切利的湿壁画《七艺女神欢迎年轻人》中,主要人物正是采用了这个手势来欢迎年轻人。
▲《七艺女神欢迎年轻人》
曼特尼亚在婚房所绘的系列壁画中,有一幕也是这样的。路德维科·贡扎加欢迎他做了主教的儿子弗朗切斯科·贡扎加,但手势如贵族般高雅而克制。“小画家”彬图非常擅用手势。在描绘三个魔女诱惑大圣安东尼时,手势的运用登峰造极。如果听过罗伯托·卡拉奇奥洛修士或者其他布道者的演说应该知道,图中出现的魔女,代表的是圣安东尼四个诱惑中的第二个——“肉体的诱惑”。对于敏锐的观者,这些女孩的性格已经透过她们那轻佻的手势展露无疑了。1471年威尼斯出版了一本给未婚女子的手册《端庄少女》。书中以正统的口吻敦促道:“不管你正在站立还是走路,右手必须永远搭在左手上,叠放在面前,保持与腰带平齐的高度。”画面中间那个女子,无视这个规矩,虽然更善于把握时机的同伙要制止她的行为,但她已经做出了欢迎的手势,而且不止一只手,用的是双手。更微妙、更能说明这一点的例子出现在波提切利的《春》里。画面的中心人物维纳斯没有随“美惠三女神”的曼妙舞姿一起舞动,而是用邀请的手势和目光欢迎大家进入她的王国。如果误读这个手势传递的信息,就会误读整个画作。
▲三个魔女诱惑大圣安东尼
▲波提切利的《春》
作者:迈克尔·巴克森德尔
编辑:金久超
责任编辑:朱自奋
关键词: